您的当前位置: 神经痛 > 相关医院

身体6大信号,那是内脏在求救只要1招,

人体内肺、肝、肾、肠、胃、心等重要器官,如果能健康工作,可以起到清除体内“垃圾”、净化血液的作用;可是一旦“脏”了,就会导致各种病症。

身体发出信号不可忽视那是你的内脏在求救!

肺脏毒素超标时——皮肤晦暗,便秘。

肝脏毒素超标时——小腿晚上睡觉时容易抽筋。

肾脏毒素超标时——声音就会出不来,就会沙哑。

肠道毒素超标时——腹泻、口臭。

脾胃毒素超标时——偏头痛。

心脏毒素超标时——左边手臂会酸、麻、痛。

毒素对人体的3大危害不可不知!

1影响气血运行

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被机体重新吸收,就会造成人体中毒,引发多种疾病。

轻者出现神疲乏力、气短等现象,重者导致血管硬化,引起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冠心病、脑血栓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

2影响代谢平衡

大量的毒素滞留在体内无法排出,就可能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平衡失调,产热过多。我们应该知道,热过多就会生火,又会损耗阴津。

平时,人们表现出皮肤瘙痒、干燥,大便干结,面生豆豆等症状就是因为代谢失衡引起的。

3影响脏腑功能

毒素进入体内,会破坏人体脏腑的正常功能,导致全身或局部的病理变化。

正常健康人群的肾中精气具有调节全身阴阳的能力,而一旦毒素进入肾脏,就会造成肾亏,导致体内阴阳失调,出现阴阳偏衰或偏盛。

如阴虚则火旺,人就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干燥、口干舌燥等症状;而阳虚则生寒,人就会出现面色暗淡、四肢寒冷、大便溏泻病症。

学好这一招,清除体内毒素!简单又有效

肺脏排毒:合谷穴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上,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方法: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这个部位,用力按压。

合谷穴有利肺脏,按摩合谷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排除毒素。

肝脏排毒:枸杞

除了排毒之外,还应该提升肝脏抵抗毒素的能力。这种食物首推枸杞,它具有很好的保护肝脏的作用,可以提升肝脏对毒素的耐受性。

做法:食用时以咀嚼着吃最好,每天吃一小把。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多吃枸杞可以多利于肝脏排毒。

肾脏排毒:山药

山药虽然可以同时滋补很多脏器,但最终还是以补肾为主,经常吃山药可以增强肾脏的排毒功能。

拔丝山药做法:

1.山药洗净去皮,切滚刀块,用沸水烫后捞出。

2.放入五成热的油锅中,炸熟至金黄色捞出。

3.炒锅内放油烧至四成热(约℃),用小火放入白糖溶化。

4.炒至金黄色起泡时,迅速倒入山药,翻匀糖液。

经常食用拔丝山药不但可以补肾抗毒,还能延年益寿,用焦糖“炮制”过的山药,抗毒的功效会相应增强。

脾脏排毒:商丘穴

商丘穴位置:在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

方法:用手指按揉该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钟左右,两脚交替做。

按摩商丘穴可以健脾化湿,通调肠胃,长久坚持可为脾脏排毒。

肠道排毒:盐水

饮用盐水可以起到冲刷肠道的作用,喝完后,一般半小时内就会有排便的感觉。

做法:早上起床后,连续饮用1L的盐水,要连续喝下去,喝盐水的速度要快一点。

喝盐水可以有效排除体内的宿便,减少肚子赘肉,恢复身体健康。

心脏排毒:少府穴

少府穴位置:在手掌心,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方法:用拇指按压少府穴,按摩时不妨用些力,左右手交替。

常按摩少府穴可有效为心脏排毒,缓解治疗心脏病、心律不齐、胸痛、肋骨神经痛、小便不利等。

身体器官排毒时间表每个人都必须看看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也是需在熟睡中进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是因为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体内毒素堆积引百病!学好这一招彻底清除毒素,简单又有效。快告诉身边的朋友,赶紧学起来,让毒素不再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

(注意:本文所用为基本方,使用前请咨询医生指导。)

更多精彩内容

1、小病少吃药,大病少花钱,老中医个小偏方都在这本书里,为自己和家人收藏!

2、把主食换成它,三高都降了!最理想的吃法,在家就能做!

3、头上有个“不老穴”,每天拍打1分钟,眼睛不花用到老~

本文由"养身参考







































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ghi.com/xgyy/7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