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男,42岁。5年前牙痛,经治疗仍经常突然剧痛发作。拨牙后,疼痛未止。经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多方求治四年多无效。到梧桐山中医学堂就诊,症见:颜面阵发性短暂的剧痛,面颊麻木作胀,头昏头沉,胸脘痞闷,痰涎多,胃呆,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辩证:风痰阻络。
中医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痛。
中医方药: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合牵正散加减。药用:姜半夏12g、茯苓20g、川芎10g、白附子10g、全蝎10g、白术10g、泽泻10g、细辛3g、羌活10g。
服10剂药后,头昏头沉、胸脘痞闷、痰涎多、胃呆有改善,三叉神经痛减轻。原方加莱菔子20g陈皮15g神曲15g,姜半夏加至20g。
后来两个月随证加减,服完两个月治愈。四年了未见复发。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突然出现的短暂而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前常无先兆,突然发作,突然停止。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钟至1~2分钟。间歇期常无任何疼痛,一切如常。发病早期,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较长,可以数日发作1次。大多数病人病情会逐渐加重,疼痛发作次数会逐渐频繁,以致于数分钟1次,甚至终日不止。疼痛可以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缓解期可由数天至数年不等,很少有自愈者。
中医古籍中虽然没有三叉神经痛的病名,但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的“偏头风”、“头风”、“面痛”等极为相似,在中医文献中可以发现许多对本病的症状描述及证治论述。
中医认为,头面为三阳经分布区域,位于人之顶部,外感致病,每与风邪有关。风性升发、向上,高巅之上,唯风可及,风邪挟杂寒邪、火热、痰浊,以致风寒凝滞、风火上灼、风痰阻滞经络。引发疼痛,而且,寒、痰内壅也易化火生热。内伤所致多与情志不遂、阳明燥热有关。情志不遂,能致肝失条达,肝郁化火,肝火上扰头面,灼伤经络,则见头面疼痛;阳明燥热,循经上扰,亦可见头面疼痛;或因情志不遂,致气滞血瘀,或因病久入络,亦可见有瘀象。
中医临床上一般分风寒凝滞、风热侵袭、风痰阻络、阳明火旺、肝胆郁热、瘀血阻滞等六种类型治疗。只要对证下药,就能效如桴鼓,标本兼治。
西医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真的奇怪,既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你瞎折腾啥?不是草菅人命吗?
西医治疗:(一)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酰胺咪嗪)开始先服用卡马西平~mg/日,然后每日增加mg,逐渐增至~mg/日维持,最大量不宜超过mg/日,若仍然无效,或期间因副作用而不能耐受治疗时,应考虑其他疗法。服用本药后2.5~6小时内,卡马西平即能达到最大血浓度。因此,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讲,首次用药数小时内即可使疼痛减轻,但是,要终止疼痛发作需要使本药的血浆浓度达到6~12μg/ml。
2、苯妥英钠本药效果不及卡马西平。开始给予苯妥英钠mg/日,每日增加mg,逐渐增加,最大量不宜超过mg/日。
3、氯硝安定开始给予lmg/日,逐渐增至6~8mg/日,维持治疗6~9周。
4、维生素B12通常给予维生素B120~μg,肌肉注射,每周2~3次,4~8周为1疗程。或开始给予本药0μg注射,以后每次增加0μg,最大量不宜超过μg,或以0~μg维持至疼痛消失。
(二)外科治疗:经过药物反复治疗无效,而且,疼痛难以忍受者,可以考虑运用外科的方法进行治疗。
1、封闭治疗将甘油、酒精、热水、酚等注射于三叉神经的各个分支或半月节上,使之破坏,阻断其传导作用,从而使面部感觉丧失,达到止痛的目的。
2、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在线监视下或在导向下,将射频电极针经皮插入三叉神经节,通电加热至65~75℃,维持1分钟。选择性地破坏半月节后司痛、温觉的传导纤维,保留司触觉的传导纤维。基本上可以达到痛觉消失而触觉保留的效果。
3.手术治疗除了上述方法外,临床上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当选用三叉神经后根切断术,延髓三叉神经感觉束切断术或三叉神经后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方法治疗。
西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疼痛缓解后的复发率较高,而且这些西药伤肝肾伤神经严重。三叉神经后根切断手术,是一种实质上是致三叉神经残疾的一种方法,令人毛骨悚然。
调理预防:保持心情愉快,心胸开阔,避免精神紧张。劳逸适度,饮食起居有节,对证施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