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神经痛 > 饮食调养

人物潮nbsp马逸治愈了近2万名

简介

jzmu

马逸,我校级校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从事神经外科专业28年。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SCI论文2篇。任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荣获第二批辽宁省“健康卫士”、沈阳地区卫生系统“优质服务标兵”荣誉称号,获首届沈阳优秀医师奖。

在我国广大的医疗战线上,有这样的一群工作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在岗位上尽职尽责、日夜忙碌,治病救人是他们最神圣的职责和使命,他们甘于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用妙手仁心守护一个共同的圣洁的名字——“医生”,我校级校友马逸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近三十年奋战在神经外科一线,他是一代老锦医人的精神缩影,从青丝到华发,用光阴写就医者的奉献无悔。

年,风华正茂的马逸从家乡辽阳顺利考入了锦州医学院,从医疗系本科到解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八年的时光。三十年前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在马逸的记忆里,校园很小,“紧靠解剖楼的操场上有两个水泥地面的篮球场,剩下的就是尺寸不足的足球场,球门时常会出现在煤堆里。”但学校的学风却特别好,每每上课,前几排的位置总是同学们的“兵家必争”之地,寝室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的最多的永远是医学学习。课上课下,当年那些年轻的医学生们勤奋而努力,他们用知识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

年,成绩优异的马逸毕业后顺利考取了锦州医学院解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向着自己的医学生涯又进了一步,充实而忙碌的深造学习也让马逸终身难忘。他回忆道:“那时经常要做实验到很晚。而我的实验室位于解剖楼一楼东侧最里间,每次做完实验经过长长的走廊,看着头顶摇曳的瓦数很小的白炽灯,漆黑中我都会深吸一口气。”不过马逸也有自己的“浪漫情怀”,“我把自己想象成武侠小说中那种能够在天地之间任意穿行的侠客,感觉就好多了!”

五年间,赵志远教授、胡佩儒教授、李泽山教授、姜恩魁教授……一位位老师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成为了马逸心中永远的“最好的老师”。除了教授知识,这些老师对马逸还给予了父母亲人般的关怀,让离家在外的马逸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新年的时候,老师们在家里做好了热气腾腾的火锅,我是唯一被邀请的客人,老师们投给我的慈祥而关爱的目光,与看自己的孩子并无二致。”马逸常常回忆那些在母校与恩师们学习生活的日子,即使一别三十多年,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份温馨的感觉永远留在了马逸的心间。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马逸被分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在随后的四年里,马逸在临床一线埋头苦干,用自己所学为很多病人解除了疾患,他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医院领导、同事和患者的一致好评。工作越来越顺手的马逸却有了新的想法,因为随着临床工作的积累,他发现当时国内的神经外科学发展水平与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差距,怀着一颗仁心的他十分希望能去学习更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帮助更多国内的病人。他很快通过了国家英语水平测试,于年和年两次受国家公派先后赴意大利罗马大学和罗马天主教大学留学深造。

在意大利留学期间接受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接见箭头所指为马逸

地中海和煦的阳光让置身于神圣学术殿堂的马逸感到了压力和动力。第一次留学,马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罗马大学学习当时前沿的显微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五年后,他又再次获得了前往意大利公派留学的机会,这一次他选择了以功能神经外科著称的意大利天主教大学,师从欧洲著名学者、意大利功能神经外科学会主席MarioMeglio教授。“在意大利留学时,我没有手机没有平板电脑,一张电话卡要分几次使用,十分想家,助学金交了房费后所剩无几,日子很是清苦。但是学习十分充实,每天我都会与老师一同查房,然后就着一杯咖啡与他探讨遇到的问题,每天不是在手术室就是在图书馆,简单而忙碌。”值得一提的是,在马逸留学期间恰逢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意大利,他以优秀留学生身份受到了接见。

马逸与自己的导师

两年的意大利求学时光,成为了马逸医学生涯中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十几年过去了,他依然记着师母为他专门学做的中餐、随处可见的古罗马断壁残垣、美丽的庄园和热闹的小镇节日。作为为数不多的中国公派留学生,马逸也用自己的淳朴、善良与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的一个好朋友叫Roselli,每次我离开都要给我送别。在第二次学成回国时,他组织我们一大群朋友,坚持去罗马郊外的一家餐厅为我送行,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离开时去过的餐厅,Roselli说我一定还会回来,可我知道,我是一定要回国的!”

马逸做学术讲座

年,马逸再次回到了他熟悉的工作地——医院,也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在医院举办的首届东北地区功能神经外科新进展研讨会上,马逸的老师MarioMeglio教授受邀来院授课,在老师的指导下,马逸采用新技术为8位三叉神经痛患者施行微球囊压迫治疗,在国内首开先河。从此,马逸的名字与“三叉神经痛治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凭借技术的优势,马逸的手术进展速度远远超过了预期,手术量由开始时每个月十几台增加到每天十几台,随后,来自缅甸、文莱和日本等周边国家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的患者慕名求诊。马逸很快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并6次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走近科学”和“百科探秘”等栏目做科普讲座。从年年底起开展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项目到如今,马逸已经采用微球囊压迫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近0例,手术数量居世界首位,疗效已达国际领先水平。随后,马逸又于年开始相继开展了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至今手术例数和效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工作期间,马逸先后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SCI论文2篇。他现任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先后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荣获辽宁省“健康卫士”、沈阳地区卫生系统“优质服务标兵”、首届沈阳优秀医师奖等多项荣誉称号。纵使成绩显著、荣誉加身,但马逸并不打算停下前行的脚步,他对未来的工作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划,“一是要编写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指南,二是要打造国际标准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培训基地。”马逸对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医者仁心有大爱,杏林春满桃李芳。回首近三十年的神经外科从业经历,马逸一路前行不知疲倦。他不求名、不为利,将患者的嘉奖当做对他最高的肯定和最大的荣誉。马逸说自己非常平凡,只是众多普通医生中的一员,他毕生所追求的是用医术去捍卫人民健康,去捍卫每一个生命的尊严,而为此,他付出的一切一切都是值得的。

校友寄语

时光荏苒,阔别母校30余载,昔日在校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虽然这些年到过很多国家留学进修,但永远都感谢在母校得到的启蒙教育。这些年,我看到了母校的迅猛发展,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高兴,祝福母校越来越好、鹏程万里!——级校友马逸

文/王聪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ghi.com/ystl/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