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三叉神经痛”
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称为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
生活中因为说话、咀嚼、洗脸、刷牙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而导致面部发作性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突发突止,需要考虑三叉神经痛的可能。
临床表现
1、疼痛部位
疼痛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常自一侧的上颌支(第2支)或下颌支(第3支)开始,随着病情进展可影响其他分支。疼痛常局限于一侧,极个别患者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两侧三叉神经痛。虽3支均可受累,但以第2、3支累及最常见,约占95%。
2、疼痛性质
呈发作性撕裂样、触电样、闪电样、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突发突止,间歇期正常。疼痛由颌面或牙槽开始,沿神经支配区放射,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亦可长达数分钟。发作次数多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频繁,间歇期缩短,疼痛加剧。但夜间发作减轻或停止。
3、诱发因素及“扳机点”
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洗脸、刷牙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如上唇外侧、鼻翼、颊部、舌等处)而诱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4、其他症状
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脑针疗法认为三叉神经痛是因为神经系统本身的问题,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情感区、脑干三叉神经核,以及患者自身整体内环境稳态失衡等多种因素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状。
医院康复科现开展脑针配合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1、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在中医属于面痛,主要是由于经络气血瘀滞、气虚血瘀、脾虚痰阻、阴寒凝滞等因素,阻碍了经络的气血正常运行,经络不通或经络不荣,而发疼痛。我们采用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方案,运用中药治疗。
2、脑针治疗思路:急性发作期,优先启动和强化自身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来快速地解除疼痛症状,中期高位及周围实像治疗调整颅内神经元与突触之间的联络,消除中枢神经元的敏化状态,后期适当运用筋膜松解,调整内环境稳态,防止复发。
疗程方案:15次1疗程,前3天,每天扎针1次或2次,以后每隔1-2天扎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