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重阳节了,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位很有趣的诸暨老人。
老人80岁,月入退休工资元,4个儿子全在办企业,孙辈已经挣工资,可他却依旧坚守养蜂事业50年,年养蜜蜂箱……
全堂村的翁老师老人大名翁风正,家在枫桥镇全堂村,是枫桥镇的一名退休教师。
老人原籍在草塔,系招赘入了全堂杨家,故四个儿子都姓杨。
翁风正小时家贫,诸暨中学毕业就去萧山一小学当了代课老师,后通过自学考入萧山湘湖师范读书。师范毕业21岁,他被分配来到了全堂教书,认识了当代课教师的妻子,就留了下来。
“现在人人叫我翁老师,全堂村里40岁到70岁之间的人,几乎都在我这里读过书。”
儿子的奶粉钱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们没有避孕意识也缺乏避孕条件,为此婚后的5年间,翁风正和妻子接连不断地迎来了4个儿子。
添丁于农家自然高兴,可是如何养育却成了问题。
翁风正和妻子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没50元。眼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奶粉钱没着落,翁风正急坏了。
“那时正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我考虑再三,觉得只有养蜂‘不争地、不争粮、不争肥’,生产队没理由来抓,就开始尝试养蜂。”
土蜂桶就放在老屋阁楼窗门边,桶底下一个小洞给蜜蜂进出,平时不用管它。
“1斤蜂蜜市价1.2元,两个土蜂桶一年能出10多斤蜂蜜,我碍于教师身份不能出去卖,就偷偷委托孩子们的小姨去卖,一年下来,孩子奶粉钱没问题。”
也就是这份多得的收益,激发了他养蜂的热情。他开始在教育之余研究养蜂技术,通过自学养蜂书籍和请教附近蜂农,慢慢地摸索出了门道。
不到三五年,就在他的培养下发展到了四、五十箱。
翁风正是教师,不能影响工作,只能定地养蜂。早春的时候,放蜜蜂出去采点油菜花、紫云英;夏季时节,利用放暑假,去萧山、兰溪等不远的地方采棉花、桕花,一年也就有了两次采蜜收获的时候。
1两皇浆可以买13斤猪肉“那时蜂皇浆很值钱,1两皇浆可以买13斤猪肉。我为了增加收入,自学怎么做蜂皇浆。一年到头,靠着蜂蜜和蜂皇浆的收入能多几百上千元,这对于我家是很得用的一笔收入,要知道那时我俩加起来的工资也就千把元不到。可家里孩子读书要钱,老人看病要钱,我们生活要钱……”
特别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四个儿子陆续考上大学,家里的负担日益加重,翁风正只能靠不断扩大养蜂规模来补贴家用,蜜蜂从四五十箱扩大到一百多箱。
退休后做养蜂大户此时社会的风向标也转了,国家鼓励大家搞活经济。已经年近半百的翁风正,于是有了把养蜂当成了自己下半辈子事业的念想。
五十二岁那年,他教龄满三十年。
因积劳成疾患上坐骨神经痛、且已影响到下肢活动的他,便按当时国家相关政策提前病退,全身心地开始养蜂。
靠着养蜂,坐骨神经痛医好了;靠着养蜂,供四个儿子读完了大学;靠着养蜂,成了全堂最早买铃木摩托车的人家;靠着养蜂,年盖起了四间三层楼,这些在当时也算很了不起的“成就”。
翁风正,成了儿子心中最能干的人。也就因有父亲榜样在前,儿子们大学毕业上班不久,又都陆续回枫桥本土创业,企业都办得不错。
蜜蜂引发的父子战争不过,年,杨家兄弟和父亲爆发了一场“战争”。儿子杨易做主卖了父亲近箱蜜蜂,只留下4箱“给父亲想玩的时候玩。”这一年翁风正75岁,是他最难受的一年,这年相濡以沫的妻子因病离开了他,儿子们心疼父母而迁怒于蜜蜂。“他们觉得是奔波来去的养蜂,累坏了我们,要我好歇了。”
杨易说:“我卖掉他的蜜蜂,最后他又通过自己养殖,从剩下4箱发展到如今的箱。”
杨易说:“你是不知道养蜂有多辛苦!他们定地养蜂时,每天5点起来检查蜂箱,检查结束就做蜂皇浆。自从他退休专职养蜂后,近20年里,他每年生产蜂皇浆超1吨。为酿制好的蜂蜜,每年春秋季节,他们还外出江西、江苏、福建等地追花夺蜜,每年在帐篷里生活上两个月,夏天那帐篷里的气温高到可以闷死人。夏秋季台风多,有时他们人在路上,我们的心也跟着在路上。”
老人到底是啥想法?可老人很直白地告诉记者:“我八十岁了,还能养蜂,还能自己养活自己,不靠国家,不靠子孙,还能为社会创造财富,那是多好的事情,为什么要放弃?因为养蜂,我们家才有今天。那时那么艰难,我都不放弃,现在条件好了,我反倒要放弃?我养蜂又没影响别人。”
80岁也可以有梦想
老人现在每年4、5月份都出门,带着自己心爱的蜂儿,雇两个劳力走江南一带省份。
他的梦想是有生之年还能去东北采椴树蜜,去陕西采杨槐蜜,去新疆采油菜蜜,去内蒙采葵花蜜……反正,他觉得这才是他要的生活。
其实,我们每个人追求了一辈子,不就是希望能在年轻的时候创造好条件,年长了可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养蜂老人翁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end——
图文
记者应柳漪骆少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