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年6月9至年1月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给予止痛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7,P0.05)。
结论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缩短病程的作用。
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表现为带状疱疹患者皮疹消退后原发病部位局部阵发性疼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总结常规治疗加用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程转归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旨在探讨后遗神经痛的较佳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年6月至年1月符合中医诊断标准[1]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52—83岁,病程1~18个月。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给予止痛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两组患者均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史,无肾功能不全、贫血、电解质紊乱,无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及吸食毒品,且对治疗方法均知情同意,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止痛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吲哚美辛肠溶片25mg、西咪替丁片0.2g、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注射液0.1g、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止痛和营养神经的药物,并给予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ml缓慢静脉滴注(时间1.5h),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
1.3疗效标准:显效,皮损处疼痛彻底消失、感觉无异常或疼痛发作频率减少80%;有效,皮损处疼痛部分好转、感觉轻度痒痛不适或疼痛发作频率减少t30%,但80%;无效,皮损处疼痛无明显改善或减轻不明显,疼痛发作频率减少30%。总有效=显效率+有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应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率比较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67,P0.05),见表1。不良反应:对照组纳差、疲乏2例,治疗组轻度头痛、恶心、疲乏1例。两组均未见肝肾功能异常及血细胞异常。
3、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称蛇串疮,亦称火带疮、蛇丹、蜘蛛疮。中医辨证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和气滞血瘀三型[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当于蛇串疮的气滞血瘀证,疼痛时间长,伴舌质暗,舌苔白,脉弦细。患者以中老年居多,好发于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3],多合并免疫功能低下,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嗜神经性引起神经损伤而出现明显的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常规治疗方法为镇痛和营养神经,由于患者痛阈及药物敏感程度的不同,疗效差别很大,长期应用强效镇痛剂又有易成瘾的风险。国内赵凤莲氏报告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较好疗效[6]。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膦甲酸钠,化学名称为膦甲酸三钠盐六水合物,辅料为氯化钠、焦亚硫酸钠、依地酸钙钠,其在体外试验中可抑制包括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Ⅱ型以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疱疹病毒的复制。膦甲酸钠在病毒特异性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表现为抗病毒活性。同时膦甲酸钠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免疫功能底下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缩短病程的作用,但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具有肾毒性,易致电解质紊乱,个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轻度恶心,疗程中应该充分水化,以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傅志宜.临床皮肤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0—49.
[2]李同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3—10.
[4]柴银林.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8(20):8—9.
[5]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6]赵凤莲.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74例[J].中国麻风皮肤杂志,,19(5):—.
文章来源:临床医学年35卷02期-页
可耐—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
1、爱滋(AIDS)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2、免疫功能损害患者耐阿昔洛韦单纯疱疹毒性皮肤粘膜感染。
静脉注射,一日一次,每次ml/0.3g。
ml/瓶;0.3g。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