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释
三叉神经痛患者全脑灰质体积变化影像。红色(图1,左侧前扣带回)表示灰质体积减少的脑区;黄色(图2,额上回)、(图3,右侧壳核)、(图4,右侧岛叶)、(图5,左侧小脑前叶)、(图6,右侧小脑前叶)表示灰质体积增加的脑区。注:图像右侧对应于脑解剖部位的右侧。
1简述
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区域内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撕裂样、烧灼样疼痛,疼痛持续数秒钟或更久,面颊、唇部及牙龈等部位触发点的刺激或是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咀嚼动作等可诱发疼痛。从神经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疼痛的机制具有异质性,可发生在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以往研究发现,磁共振3D-TOF联合3D-FIESTA显示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根部可存在血管压迫征象。但必须承认,不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未见到责任血管,并且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术后疼痛复发的患者不在少数。因此,三叉神经痛疼痛的产生及维持不能仅仅用外周机制即责任血管的压迫来解释,因此探索中枢神经系统在其疼痛处理过程中的参与甚至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VBM(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morphometry)是一种基于体素对脑结构磁共振成像自动、全面、客观的分析技术,可以在活体脑进行精确的形态学研究,VBM通过分析脑磁共振结构像中每个体素的灰、白质体积的变化来反映相应解剖结构的差异,是评价脑部灰、白质病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可用于脑部的形态学研究。
2影像分析
对部分右侧三叉神经痛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磁共振三维T1结构像扫描(3D-T1BRAVO),应用VBM检测三叉神经痛患者全脑灰质体积的变化,探索各变化的中枢神经系统脑区在疼痛处理中的作用,并分别分析其体积变化与疼痛程度及病程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左侧前扣带回灰质体积明显减少;右侧额上回、右侧岛叶、右侧壳核、双侧小脑前叶灰质体积明显增加,左侧前扣带回体积变化与疼痛病程呈负相关性。本研究证实了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三叉神经痛的形成及慢性状态的维持,启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仅仅着眼于外周神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基于疼痛网络,研发对外周和中枢均有效的治疗方式。
(原作者:郭林英朱文珍田甜,等;本网摘编)